1918年7月,在莫斯科米赫尔松工厂,列宁正在进行一次公开演讲。突然间,他遭遇了生平第二次刺杀。范妮·卡普兰向他连开三枪,其中一发击中他的左肩,另一发穿透了左胸并刺中颈部。尽管子弹没有穿透他的左肺,但血液进入肺部,使得列宁的生命瞬间陷入危急。经过紧急救治,列宁一度陷入昏迷,但生命并未立刻结束。
进入1921年下半年,列宁的健康状况开始逐渐恶化。医生们经过诊断,认为他之前的刺杀伤势可能是造成他当前健康问题的根源。尽管医生们尝试通过手术取出体内的子弹,但列宁的身体依旧未能有所好转,病情持续加重。
1922年5月下旬,列宁首次中风,右臂和右脚失去灵活性,言语也变得含糊不清。几个月后的12月,他再次中风,这一次导致了右臂和右腿完全瘫痪,生活几乎无法自理。意识到自己可能一病不起,列宁开始口授遗嘱。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斯大林与托洛茨基之间的激烈争斗,尤其是斯大林对托洛茨基的公开批判,让列宁的情绪变得异常激动,这也加剧了他的病情。
展开剩余76%1924年1月21日,列宁因病情急剧恶化,最终不幸去世。而就在列宁去世前的几个月,苏联的领导层已经因如何处理列宁遗体的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斯大林和加里宁等人坚持认为,应当按照俄罗斯传统的方式安葬列宁,反对火化。对于俄罗斯东正教而言,火化是极为严苛的刑罚,无法接受的宗教行为。而根据东正教的传统,圣徒的遗体应当被保存,古罗斯对圣徒的封圣标准之一便是其遗体不腐烂。有人认为,这一传统或许受到了古埃及木乃伊文化的影响。
因此,斯大林提出了一个建议: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将列宁的遗体进行保存。但托洛茨基、布哈林等人对此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纪念列宁的更好方式是出版列宁的著作,让他的思想继续流传,而不是让他成为“宗教领袖”式的存在。经过激烈的争论,最终斯大林一派胜出,决定将列宁的遗体进行永久保存。
然而,列宁本人在早年曾对这一做法表达过怀疑。他在私人信件中曾戏谑地提到俄罗斯东正教传统中关于“圣尸”的做法,甚至他的妻子克鲁普斯卡娅也并不赞成斯大林对丈夫遗体的处理方式。专家分析认为,斯大林之所以坚持这个方案,与他在格鲁吉亚东正教神学院的经历密切相关,这段经历对他后来的宗教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列宁去世后,苏联采取了几项举措来纪念他:圣彼得堡被改名为列宁格勒,列宁的全集开始出版,且他的遗体被保存下来。为了应急,列宁的遗体被暂时安置在红墙旁的临时陵墓里,并举行了一场极为盛大的葬礼。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遗体安置后,陵墓的封闭速度非常迅速。官方解释称,陵墓内装修尚未完成,但实际上,列宁的遗体已经开始出现腐烂现象,迫使他们进行紧急处理。
1929年,全新的列宁陵墓终于完成,它用大理石修建,成为莫斯科红场上的一个重要地标。此后,斯大林、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等苏联领导人也被葬在列宁墓附近,形成了一个著名的墓群——克里姆林宫红场墓园。
然而,列宁遗体的保存并不一帆风顺。由于当时的医学技术不够完善,列宁的遗体在存放过程中出现了腐烂。经过紧急修复,腐烂现象得到了暂时遏制。但到了1941年7月,随着苏德战争形势的变化,列宁的遗体被急忙转移到俄罗斯中部的秋明市进行保存。在疏散过程中,由于缺乏低温环境,列宁的遗体再次出现腐烂,医疗组甚至不得不将他的一条腿和部分左臂替换为假肢。
直至四年后,二战结束,列宁的遗体才被重新运回莫斯科红场列宁陵墓。然而,列宁的陵墓并没有因此迎来平静。1953年,斯大林去世,他的遗体也被送入列宁陵墓保存。此时,陵墓被称为“列宁和斯大林墓”。三年后,赫鲁晓夫发表了著名的“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的罪行,导致苏联掀起了去斯大林化的浪潮。1961年,苏共22大决定,斯大林的遗体不应再与列宁遗体一同保存,于是将其移出,重新安葬在克里姆林宫红场墓园的墙下。
然而,在斯大林遗体移出过程中,列宁的遗体再次遭遇腐烂。现今,列宁的遗体保存情况令人堪忧。研究显示,真正属于列宁的部分已经所剩无几,只有约10%的组织是原本的,甚至连躯干都已经被替换为人造材料。此外,列宁的遗体也多次遭到破坏。1957年,有人向他的水晶棺扔墨水,1959年,又有游客向棺材投掷锤子等物品。
虽然俄罗斯政府规定,进入列宁墓的游客应当怀着敬意和肃穆的心情参观,但许多游客表示,墓室内的氛围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庄严肃穆,反而充满了冷漠和商业化的气息。这种现象反映了当今俄罗斯对于列宁和苏联历史的复杂态度。
近年来,俄罗斯科学院等机构提出将列宁遗体迁出红场进行埋葬的建议,这一提议在俄罗斯社会引起了激烈的争论。部分人支持将遗体安葬,认为这符合列宁的意愿和时代的需求,而另一部分人则坚决反对,认为这将破坏列宁作为历史人物的象征地位。如何最终处理列宁的遗体,仍然悬而未决。
发布于:天津市淘配网-专业提供股票配资-股市配资开户加杠网-杠杠配资查询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