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的“口问”篇,是我去年在准备介绍东垣的外治法时,才初次进行通读的。印象非常深刻,当时就想着今后有机会来写下这篇。
鉴于我们现在已经全面进入了古人的“厥逆”范畴,无论是《内经》板块还是《伤寒论》板块,再加上对于本号一直在讲的“卫气稽留”,以及多次提到的“奇邪”,可能还是会有不少读者不解于这两个概念,因而,综合来说,现在刚好可以来讲讲这篇内容了。
“口问”篇可以用“十二个为什么”来作为副标题,因为其内容正是岐伯回答了黄帝的“十二个为什么?”。
假如从来没有接触过“卫气稽留”或“两线”的内容,那读该章节内容时会感到非常困惑。
因为,本篇的结构看似是个典型的“总-分”或有点近似于“总-分-总”,但一般人会感觉开头的内容,与后面的展开,前后似乎没有什么密切相关之处。
当然,本号的老读者应该就不会产生以上的困惑了~
岐伯在开头的总结里说的是,人体整体的经脉之气,在内外因素过度不当时,会出现“厥”,也就是进入了“卫气稽留”的状态。并说若是继续这样发展下去的话,其结局就是经脉之气“绝”,从通行不利发展到彻底闭塞不通。
而接下来黄帝问的十二个问题,都是围绕着细分的具体的各条经脉之气发生了“厥”,进入了“卫稽”状态之后,出现的诸多气/液的异常疏泄。
这些气/液的异常疏泄,本身固然直接归属于“阴火线不降”,但古人对于其背后的病机分析,却是从“厥”&“逆”两个角度同时进行的。而后采取的治疗手段,也是根据病机之权重,来安排“两线”之侧重的。
由于本章节内容非常重要,工作量也比较大,因而我将其分成上下两期。
本篇先开门见山直接进入讲解,对于重要内容的总结与衍伸等,会一并放在下期。
“黄帝闲居,辟左右而问于岐伯曰:余已闻九针之经,论阴阳逆顺,六经已毕,愿得口问。岐伯避席再拜曰:善乎哉问也,此先师之所口传也。”
某日黄帝单独找来岐伯,想要了解医书以外的口传心授的内容。
“黄帝曰:愿闻口传。岐伯答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虚空,血气不次,乃失其常。论不在经者,请道其方。”
岐伯说巧了,我这儿刚好有我老师专门传授的好东西~!
所有疾病都肇始于内外之因,外有风雨寒热,内有饮食起居情志。
若是以上的内外因素过度,则气不能正常行血,血不能正常载气;阴阳表里两位都开始衰败,经络之气从开始出现“厥”,直至最后发展到“绝”,整个脉道无法正常通行;由此,该外达的无法外达,该降行的无法降行;卫气稽留于阴位,无法及时有效恢复行于其位;经脉因无卫气循行而空虚,经脉内的血液虽都还在,却因没有行血的卫气而出现异常逆乱失了次序。
以上的意思是,作为物质的血液都还在经脉里,但其实已经(开始)丧失有效的血液循环了。
黄帝显然对于岐伯所说的“经络厥绝”“脉道不通”“卫气稽留”“血气不次”等内容很感兴趣,于是就有了接下来的十二连问。
【第一问】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黄帝曰:人之欠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主卧;阳者主上,阴者主下,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泻足少阴,补足太阳。”
“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肾主为欠,取足少阴。”
→症状表现:逆(阴火线)
→处理权重:厥(卫气线)+逆(阴火线)
注意《内经》里的语言习惯,这里的“阳气少”=“阴气多”,外达不足/降行太过。是同一个意思的两个角度,就好像我们说:“我最近出门少/待家里多”。不要过度解读书里的“阴阳二气”,将其硬拆成两半儿。
岐伯回答说,卫气正常行于阳位则能正常清醒,卫气正常行于阴位则能正常入睡。在该清醒的时候困睡打哈欠,说明卫气未能充分外达行于阳位。
由于卫气未能充分达于阳位,就会伴随出现出升逆之象,这里的升逆之象就是,“欠”。
对于本证之卫气无法充分达于阳位,古人取足太阳膀胱经;又因足少阴主欠,因而当出现数欠的症状时,就要取足少阴经脉。
也就是,“厥”取足太阳,“逆”取足少阴。
→补泻:补足太阳之卫气线&泻足少阴之阴火线
【第二问】人为什么会胃气上逆?
“黄帝曰:人之哕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补手太阴,泻足少阴。”
“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肺主为哕,取手太阴、足少阴。”
→症状表现:逆(阴火线)
→处理权重:厥(卫气线)+逆(阴火线)
仲景最常出现的语言习惯“XX相搏”,其实也是来源于《内经》。
对于“寒热”,本号早就已经总结过了,可直接转译为“两线”,其中“寒”即卫气线不升或厥。
岐伯回答黄帝的是,当饮食入胃后,胃气会通过经脉上输于肺。但当肺之经脉流通不利时(或因曾受寒),胃之元气就无法通过经脉上行输布顺利抵达于肺。又由于经气不通则清阳不升,饮食入胃便无法有效运化,因而会较长滞留于胃中。
该上行外达的经脉之气无法外达,该运化下行的饮食无法降行,两者都困于胃中。
直到最后,本该从经脉上行输布到肺的气,只能另找出路,便形成了非正常的气之疏泄——哕。
由于是肺之经脉流通不利引起的胃气不得上行于上焦-阳道经络,因而助力手太阴之卫气线。
至于这里为什么取足少阴来泻阴火,应该与足少阴经脉贯肝入肺的循行路线有关。
→补泻:补手太阴之卫气线&泻足少阴之阴火线
【第三问】人为什么会发出抽泣声?
“黄帝曰:人之唏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阴气盛而阳气虚,阴气疾而阳气徐,阴气盛而阳气绝,故为唏。补足太阳,泻足少阴。”
“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唏者,阴盛阳绝,故补足太阳、泻足少阴。”
→症状表现:逆(阴火线)
→处理权重:厥(卫气线)+逆(阴火线)
这里的“阴阳之气”也还是同一个意思的两个角度,升之不及=降之太过。
古人仍认为此证是足太阳经气之厥造成的。
这里取足少阴经脉来泻阴火,主要是因为其与足太阳为表里关系吧。
比如在《灵枢·经脉》篇里,对于主经脉发生【厥+逆】的“是动病”,古人也会取其经脉上沟通表里的“络穴”来进行处理。
→补泻:补足太阳之卫气线&泻足少阴之阴火线
【第四问】人为什么会振寒?
“黄帝曰:人之振寒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慄,补诸阳。”
“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振寒者,补诸阳。”
→症状表现:厥(卫气线)
→处理权重:厥(卫气线)
不厌其烦,再次强调:《内经》里的“阴阳”两气同时出现,相对而言的时候,都是指的同一个意思的两个角度。
这里的“阴气盛,阳气虚”,就是降之太过/升之不及的意思。
此证丝毫没有逆象/热象,也没有实邪阻滞之象,于是纯用升阳法。
古人没说特定的哪条阳经,只写了“诸阳”,即包括了手足三阳经,视具体情况来取用。
→补泻:补手足三阳经脉之卫气线
【第五问】人为什么会嗳气?
“黄帝曰:人之噫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补足太阴、阳明。”
“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噫者,补足太阴、阳明。”
→症状表现:逆(阴火线)
→处理权重:厥(卫气线)
上面【第二问】是肺经经脉之气通行不利,这里是脾胃经脉之气通行不利。
脾胃经脉发生了“厥”,气不得流通于经脉,另找出路,便会因气之逆乱而出现气的异常疏泄,这里就出现了嗳气。
既然是因脾胃之经气通行不利造成的气之异常疏泄,那就要以补法来助力卫气线了。
→补泻:补足太阴足阳明之卫气线
【第六问】人为什么会打喷嚏?
“黄帝曰:人之嚏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补足太阳荥、眉本。”
“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嚏者,补足太阳。”
→症状表现:逆(阴火线)
→处理权重:厥(卫气线)
如果说上一证里是因为脾胃之经脉不通而出现了气的异常疏泄,那么此证就是因为足太阳之经脉不通而出现了气的异常疏泄。
本应从经脉走阳道经络的气,因足太阳经脉发生了“厥”而无法正常通行出去,于是就积蓄于里。直至随着卫气之外达而开始外解,便形成了喷嚏。
本系列的第一期里,曾介绍过古人如何认识发热病,参《伤寒发热病,两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认识与处理的?|《素问·热论篇》》。其中古人说到在转愈的过程中,当位于里位的少阴经脉之气开始重新恢复通行时,病人会出现喷嚏。
所以喷嚏能打出来,确实是气机能外达的标志。
但是,喷嚏最初之所以会形成,仍是因为足太阳经脉之气发生了“厥”,最常见的就是受到了外寒裹束。
即便后来出现了喷嚏,也只能说明气机能有所外达,困遏得没那么严重了,但并不能因此说明足太阳经脉之气已经恢复正常通行。
对于打喷嚏,古人选择解决喷嚏的发生之因,即足太阳经气之厥。
之前在《内经》专题解系列里写过一篇《对“春升”可怕的误解!》,其中有一段摘录自《素问·水热穴论》的文字:“帝曰:冬取井荥何也?岐伯曰: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阳脉乃去,故取井以下阴逆,取荥以实阳气。故曰:冬取井荥,春不鼽衄。”
可见取荥穴有升阳的作用,因此,古人在这里取足太阳之荥穴足通谷;至于攒竹穴,有升阳-降逆的作用,
→补足太阳之卫气线
【第七问】人为什么会四肢不收困倦无力?
“黄帝曰:人之亸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胃不实则诸脉虚,诸脉虚则筋脉懈惰,脉懈惰则行阴用力,气不能复,故为亸。因其所在,补分肉间。”
“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亸,因其所在,补分肉间。”
→症状表现:厥(卫气线)
→处理权重:厥(卫气线)
岐伯说胃气虚则诸经脉之气皆虚,诸经脉之气虚,则靠经脉运输的气血来濡养的筋肉血脉,皆因得不到足够的营养而功能不足。
此时,人体又为了能令四肢筋脉使上劲儿,而太过用力,过度地调动阴位之气,使得阴阳两位之气皆不足。
对于这里的“补分肉间”,仍要将其理解为是补通行于分肉间的经脉之气。
古人认为:“春气在毫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
说明毫毛、皮肤、分肉、筋骨,都是人体的组织区域,而经脉之气则通行于这些区域里的经脉/经络之中,并随着天地之气的升降沉浮而升降沉浮,更为趋向于偏处于外的区域或更为趋向于偏处于内的区域。
我以前用过一个譬喻,前者就好像你从家到单位必经的住宅区-跨越几个街道管辖区或行政区县-单位所在的区域-单位里,而经脉经络就好像你脚下的道路。
所以,既然是人体的分肉层面因经脉之气通行不利而得不到气血供养,那就应该针对分肉层面来使用补法。
→补泻:补通行于分肉间的经脉之卫气线
【第八问】人为什么会在哀伤时流泪流鼻涕?
“黄帝曰:人之哀而泣涕出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气之门户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宗脉感则液道开,液道开,故泣涕出焉。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故上液之道开则泣,泣不止则液竭,液竭则精不灌,精不灌则目无所见矣,故命曰夺精。补天柱经侠颈。”
“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泣出,补天柱经侠颈,侠颈者,头中分也。”
→症状表现:逆(阴火线)
→处理权重:厥(卫气线)
黄帝问岐伯,为什么人一哀伤就会流出眼泪鼻涕来?
岐伯说这是因为心主五脏六腑,当人哀伤的时候会动心,心动则五脏六腑经脉之气皆动。眼睛既是五脏六腑经脉之气的所聚之处,也是津液疏泄于上焦的主要通道,而口鼻则是人体之气的门户。
因而,哀伤会引发:心动→五脏六腑经脉之气动→经脉之气所聚之处动→津液通道打开→气液疏泄→流泪流鼻涕。
当气液疏泄太过时,会重竭元气,眼睛将因得不到气血之濡养而失明。
此证其实是因过升/过度调动元气到阳位,而导致的元气不足于里,后续无力再升阳。
为避免出现可能的双目失明,即元气一时虚弱而无力上行于眼,以致于眼睛失于濡养,超过一定的时间限度后,发生无法逆转的失明,古人以补足太阳经气来升阳。
天柱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颈后区,在著名的风池穴的斜下方。
→补泻:补足太阳之卫气线
【第九问】人为什么会叹气?
“黄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补手少阴、心主、足少阳,留之也。”
“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太息,补手少阴、心主,足少阳留之。”
→症状表现:逆(阴火线)
→处理权重:厥(卫气线)
岐伯说当人忧思时,与心相关的经脉会发生拘急。经脉一拘急,经脉之气就无法正常流通,气之道路就被困了。由于气机受困于拘急的经脉之中,因而人体试图通过叹气来令气机恢复流通,令郁结于经络之气得以疏解。
既然是与心相关的经脉,那就首先要取手少阴心经与手厥阴心包经。至于取足少阳,应该是与其经别贯心有关。本系列上一篇文章里,足少阳经脉的“是动病”,其中就有“善太息”。
既然是经脉发生了厥,气行受困而出现了叹气,那自然应该助力经脉之气通行,使用补法。
→补泻:补手少阴手厥阴足少阳之卫气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淘配网-专业提供股票配资-股市配资开户加杠网-杠杠配资查询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